北方城市排行城市短视频素材城市街景短视频

城市存在的意义2023-05-30Aix XinLe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历史中的必经过程,体现着人类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选择的动态变化

北方城市排行城市短视频素材城市街景短视频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历史中的必经过程,体现着人类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选择的动态变化。自进入2013年以来,“城镇化”在政府主导下成为在我国各大媒体上常见的高频词,也在学术界引起热议。可以预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举措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城郊地区、小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地区都面临着几乎相同的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实现城镇化?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何种面貌?这是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要从城市的起源及其存在的形态中思考城市的本质意义,应该厘清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并从中找寻答案。

  早期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四面筑墙用来和军事防卫的据点,“市”是由手工业和商业构成的中心。中国上古时期城市的建立主要基于和军事需要。为满足由于“城”的规模扩张而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市”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在“城”内或“城”郊应运而生,“城”与“市”也由此结合在一起。而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大多起源于交通发达的街衢大道和市场,由于工商业在此聚集,为了对“市”的正常贸易活动进行管理,权贵们才建立了“城”。从城市起源来看,中国由“城”生“市”,西欧由“市”围“城”,城市作为和经济中心开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粉墨登场。时至今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聚居最为密集的区域,在不同层面彰显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更加重要。

  城市的存在不仅在于它的意义和经济意义,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城市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自由和接近的机会——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空间中人们可以面对面的完成思想交流和碰撞并相互启发——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和顺畅,也使人类创造力的迸发拥有无限的可能城市短视频素材。正如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说:“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艺术家和学者聚集到雅典,让这个依靠葡萄酒、橄榄油、香料和纸草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摇篮。纽约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界精英聚居于此。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自我价值更多时候需要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相对的认同和实现,而城市使这种社会关系变得多样并紧密,人们在城市中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人际互动中注视别人,并发现自己,同时也更容易找到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式。另外,文化差异性在相对固定的城市空间里体现得更为鲜明,但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城市所具有的包容性通常会使不同类型的文化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趋向交融,费孝通先生描述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在城市中最有可能被看到。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换网络上的节点。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们游走于城市之间宣讲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大都有过类似经历,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是早期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分布在这条通道上的各个城市正是交流的重要场所。跨文化传播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东西经常会“丢失在翻译的过程中”。长时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是减少传播复杂性的非常有益的工具,城市的餐馆、酒吧、公园、广场、街道使得这种交流可以在更加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尽管各档宾馆鳞次栉比,但如果没有预定,游客却很难找到栖身之所,因为全球、地区和印度国内的各种IT商务研讨会议,排满了班加罗尔的城市日程。印度超过35%的IT人才在此打拼城市短视频素材,许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处,数十万人在为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的企业编写程序、设计芯片、进行计算机维护、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重要的地区或国际性工作。IT业的发展使班加罗尔人的生活更接近外面的世界,目前的班加罗尔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创意集散地。全球化让今天的人们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有了更多的选择,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换更加自由和便利,这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对幸福的生活始终充满渴望。城市是创造知识的中心,也是传播知识的枢纽,城市的创造力让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和新奇,这是人们来到城市、驻守城市的根本原因。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奉献着智慧和劳动,在人际互动同创造价值,并推动城市不断发展。因此城市的本质意义就在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思想的交流更加广泛和自由,从而激发出源源不竭的城市创造力,让人们可以在城市中安居乐业,分享城市创造的成果。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是一种空间平面化拓展的城市发展方向,是人口、产业、政府机关由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由此所形成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标志性景观向周边地区扩散的现象。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而当这些问题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时,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以一种尽量规避的方式来对待这种现状,城市郊区化趋势正是两者思维和行为共振的结果。

  城市吸引了许多有创造力并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也聚集了大量看重经济利益的企业和控制强烈的权力机构。现实中城市命运的主宰者通常只是少数人,这些名义上的“城市主人”(现实中又的确扮演着这一角色)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部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守卫者”,而这部分利益集团所持有的利己主义立场并非都是合理的。当他们的利益诉求与大多数城市居民发生冲突的时候,“发展需要”和“大局观念”常常被虚伪或狂热的权利崇拜者拿来做愚弄大众或压制不同声音的托辞。如果城市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偏离了城市兴起和存在的意义,各种问题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受到质疑,住宅价格与居民收入日益背离,以财富差异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群体性事件有增多的趋势,新老城市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关注,城市运行与城市管理的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更有甚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源短缺、食品安全等城市生活的基本问题也令人愈发难以忍受。于是“逃离城市”、“回归田园”的想法在一些城市居民的意识里滋生并付诸行动,近年来以城郊和乡村为主要目的地的假日短途旅游的热潮就是证明,甚至有人直接迁居到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这一趋势在某些方面与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筹划不谋而合。面临苦无良策但又必须缓解城市压力的窘境,在政绩需要、GDP指标以及利益集团等多重作用力的驱使下,城市开发的重点开始向郊区扩散,政府驻地、产业园区、大学城、高档社区越来越多地分布在传统城市中心的周边地区,城市发展逐渐步入城市郊区化。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版图在平面拓展中城市领地对自然界的侵占行为,尽管这样有可能让人们身处青山绿水和树木草地的环抱中,但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却是治标不治本,并且会引发新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城市郊区化让城市与其本质意义渐行渐远。

  郊区住宅对城市居民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除了周边优良的自然环境之外,在居住面积上也比城市中心区的住宅要宽敞很多,但优势总是与劣势相伴相生,郊区住宅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虽然郊区住宅的单位面积价格要比城市中心区相对便宜,但因为面积更大,所以家庭用于购房的总开支并没有减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时间成本对人们越来越重要。居住在城郊,工作在城中,拉长了人们的通勤时间,缩短了做事情或者休息的时间,而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路途的奔波会增加人们身心的疲劳感,而健康对于人们同样也是宝贵的。家庭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而能源的消耗量往往与此密切相关;另外,由于城郊住宅面积较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用于夏季的制冷和冬季的取暖,这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中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开支。以上所述都可以看作是郊区家庭生活能够想到和看见的显性成本,还有一些隐性成本也是现实存在的。比如,城市中心区拥有大量相对完善的公共设施,这是城市提供给居民的一种福利形式,而迁居到郊区的人却失去了享受的权利,但这些设施通常是政府出资修建的,这些资金大多来自纳税人所尽的义务,但纳税比例并不会因纳税人的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郊区生活方式会消耗更多的能源,也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那些认为城市郊区化有益于城市环境的想法显然是一厢情愿的。大量的人口流向城市郊区,对郊区环境带来的只有伤害,而大气中更多的污染物也会使得城市环境更加恶化,所以城市环境治理需要花费比原来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原本可以用作城市公共事业和公共空间建设的——而这些支出最终还要由纳税人来买单。因此,城市郊区化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反而使人们的生活负担更加沉重。

  城市郊区化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是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了出行方便,中等收入以上的郊区家庭大都会购买私家车,往返于城市与郊区之间日益增多的汽车对本就不堪重负的城市交通会带来更大的压力。每一个驾车者通常只会考虑个人的成本和利益,而忽略了自驾车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城市管理者试图通过修建更多的道路和桥梁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北方城市排行,但现实是每一条新建的交通设施在投入使用后都会吸引来更多的交通流量,城市交通的投资演变成了鼓励人们驾车出行的补贴。如果大量提供免费的东西,人们就会倾向于过度使用它。当斯定律(Downs Law)表明:“在政府对城市交通不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情况下,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会超过交通供给。”另外,交通拥堵会让汽车在发动机运转的状态下长时间滞留在路上,这会大大增加碳排放量。城市郊区化发展的本意是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以此来改善城市环境,但是更多的人驾车出行,让大部分的环保努力化为乌有。城市不是一部分人的领地,应该让全体城市居民相对公平的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但是汽车并非只有在道路上行驶时才占用空间北方城市排行,它们在停下来以后也需要有安放的位置,所以城市空间会因拥有更多的汽车变得更加狭小和拥挤,这对那些居住在城市中心区、步行或者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来代步的人显然是不公平的。郊区居民比城中居民使用了更多的能源、排放了更多的污染、占用了更多的空间,而这些代价却非常不合理地需要城市中所有的人来共同承担。城市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存在都有其价值,都拥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此提供基本的尊重和保障是城市的一种职责。

  距离上的接近性一直是城市带给人们的优势,但是城市郊区化却有可能让这种优势逐渐消失,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所产生的各种好处也随之减少,而城市发展所依赖的创造力也将受到抑制。城市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文化要素提供了集聚空间,不同的群体和个人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寻找自己的生存定位,并结成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城市塑造了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部分格局,人的社会属性在城市中体现得更加丰富和明显,也能够让人们得到不同于乡村社会的满足感。许多人来到城市就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城市的人口密度让那些没有土地、牲畜和设备的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成为了可能。城市是各种文化之间传播知识的最为有效的场合,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越有可能成为激发新思想的理想场所,越是差异化的文化碰撞越有利于创新的出现和创造力的提升。城市郊区化不仅让人们的居所远离了城市中心,也让人们的工作场所变得更加分散。许多只集中了某一个具体行业的从业者的产业园区像是一座座孤岛耸立在城市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很少发生人与人之间随机的交流,很难产生出传统中心城区同等程度的知识碰撞,从而减少了实现跨领域的创新飞跃。比如,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在城市东郊,而囊括了驻济十几所高校的长清大学城却建在了城市西郊,两者之间地图上的直线公里,如果选择最近距离从一地前往另一地,就必须穿越交通拥堵的城市中心区;如果绕行城市外环路,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这是一种对产学研合作人为设置空间距离和障碍的做法,这种空间平面化拓展对城市的创造能力是一种严重的抑制,而这种思路似乎在当今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正大行其道。

  发展与问题总是如影随形,问题的出现不会改变发展的愿望,但也不能在寻求问题的破解之道时忘记了最初出发的目的。随着城市社会的成熟,人们逐渐发现,城市始终是人与人关系的产物,离开了人与人的关系,城市就没有了归属感,没有了存在的正当性和意义的合法性,因此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方式都应该回归到城市的本质意义上来。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其关系的紧密程度往往与城市密度正相关,而城市郊区化降低了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密度。在保证城市高密度化的前提下,如果要避免城市向四周拓展,那就应该向高空拓展城市空间。人类有史以来就始终面对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古代战争大都是以攻城略地为目的,哥伦布发现新之后欧洲各国登陆美洲也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即使是在现代,地区之间的领土纠纷也时常会吸引世人关注,以科学研究为名义的南极洲科考以及对外太空和星球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寻找适合人类的生存空间。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是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样需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对美国乃至世界城市规划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认为城市街景短视频,通过集中居住在高楼里并步行上下班的方式,我们可以把自己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小化。英国学者大卫·欧文(David Owen)在《绿色都市》( Green Metropolis )一书中也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才是环保典范”的观点。城市建筑向高空拓展空间无疑是一种在有限的土地上非常合理的容纳大量人口和商务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城市中心区集中建设更多的高层住宅和商务写字楼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基于集约化方式。

  城市向高空发展,既提高了城市人口密度,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状况。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建设高层建筑,每一套住房和办公室的面积相应地也会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的房间在冬天很容易暖和起来,夏天时对空调的使用也更加节省,这对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都是有利的。另外,人口密度与汽车使用频率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负相关的关系。如果有更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高层住宅里,工作在城市中心区的高层写字楼里,他们会更多的选择步行出门,这正是环保人士所极力倡导的出行方式,也是降低城市交通拥堵的必要条件。高大的建筑比低矮的建筑占用土地的相对面积要少,相应的用于城市街道和休闲地带的土地面积就会有所增长,这对于城市交通的改善也有积极意义。香港的建筑是高大而且彼此联通的,商务人士在彼此靠近的地方工作,可以非常方便地步行赴约,因此香港中心城区的运转非常顺畅。而对于那些热衷于自驾车出行的人,他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但让他们的行为承担一定的社会成本也是应该的。在这方面,新加坡和伦敦的做法可以借鉴。新加坡于1975年开始针对中心城区的驾车行为向驾车者收费,2003年伦敦也开征交通拥堵费,这项收费的结果是大幅降低了城市的交通流量。人们反对税收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税收有可能只会成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但是如果税收能够让大多数人得到实际利益时,则另当别论。随着新加坡和伦敦政府公开承诺将这些收费以能源红利的方式退还给公民,并且付诸于行动时,人们反对的声音就变小了。城市郊区以汽车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肯定会继续存在下去,但同时也要在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建造更高的、可以容纳大量人口的高楼大厦。在城市中心鼓励步行方式,城郊之间的往返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快捷和便宜的城市交通提高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城市因此会有更高的效率,城市生活才会更有吸引力。

  城市空间不仅仅是意图、社会控制、资本运作的场域,也是维系人们基本关系的载体,并承载着人们对合理秩序与美好生活的理想,因此城市空间的构造应该让生活在其中和为之工作的人们感到方便和舒适。城市最终的兴衰成败取决于这个城市内部所蕴含的创造力,而城市的创造力来源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外部性特征,人们在与其他高技能的人一起工作时会变得效率更高,个人既可以受益于自我学习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也可以享受到周围的人提高技能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城市建设应该朝着更有利于激发城市创造力的方向迈进,城市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人们频繁和亲切的交流中,高密度化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城市向高空发展使其成为了可能。

  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理解及其取舍,是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在那些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又选择高密度化发展而需要建造更多摩天大楼的城市。传统是过去时代遗留给人们的记忆和财富,现代是人们正在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抛弃传统甚至是全盘否定历史遗存的价值而一味追求现代社会需求的满足,是对先人的大不敬,是一种极其粗暴的功利主义所主导的行为。所谓上行下效,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和做法如果被我们的后辈效仿,当我们看到现在的一切努力和创造被后辈们全部推倒重来时,我们会有什么感受?现代与历史相连,也与未来连接。文化与社会在经济方面既有变革,又有连续性,任何时代割裂的发展是很难具有持续性的。对城市历史的美好记忆加以保护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慢发展的步伐,或者是让现代化建设进程停滞不前。对传统的过度保护会阻碍发展与创新,其代价就是受到保护的区域会变得封闭和更具有排他性,而且居民生活也会乏味,久而久之该区域很可能会出现人口流失。但是传统与现代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的对立关系,城市的历史沿袭通常是一脉相承且有迹可循的,城市完全可以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找到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方式。

  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事物,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是否对发展有意义”为标准来评判。尽管这一标准的把握有些困难,但如果真正领悟发展的内涵,或许对此会有所帮助。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的内涵是促使人们更富有创造力,并能够分享自己和别人所共同创造的成果。这一点与城市的本质意义完全契合。城市记忆不仅存在于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历史古迹中,它还存在于民族习俗中,存在于文献记载中,更重要的是存在于城市人的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城市是由人而不是混凝土组成的,城市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理的基础设施。比如迪拜把城市建筑和生活质量结合在一起的做法虽然合理,但是非同寻常的建筑规模远远超过了城市居民的需求水平却是有问题的。迪拜的冲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理性的,因为任何证据都无法证明城市外在的奢华景象与城市内在的创造力及发展潜力直接相关。一座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也由人来体现。当城市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取舍而举棋不定时,站在城市大多数居民是否能够长期获益的角度去思考,一切的决策都应该以遵循城市的本质意义为准则。

  城市的传统文化和景观可以作为城市复兴的战略,这肯定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这绝不是唯一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吸引高素质的居民。米兰从2000多年前就是世界重要的城市,保留着众多对人类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古迹北方城市排行,但这并没有羁绊米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脚步,也没有让它仅定为于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米兰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吸引了大量精英人才和知名企业入驻并推动城市发展,由此成为当代欧洲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这对那些只会把自己的历史当噱头来赚取眼前经济利益的城市,以及那些过于迷恋历史传统而否定现代社会意义的人,带来的恐怕远不止于启示。还有一些资源禀赋并没有特别优势的城市把文化旅游当作支柱产业,于是许多为了迎合现代人需求而经过设计者想象所建造出的景观非常突兀地矗立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但是这些人工雕琢痕迹明显的“文化传统”与整个城市的风格却很难形成和谐之美。比如山东枣庄原本是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致力于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型,斥巨资修建了台儿庄古城招徕游客,但现实距离理想似乎非常遥远。城市用复古的方法来博取经济利益,抱有这种追求的城市发展能够持久吗?城市应该让人生活得幸福,并有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定居,为城市不断增添新的智慧。伟大的城市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城市必须接纳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因为发展终归是要面向未来的。

  只有少数巨头掌控的产业单一的城市,从长远来看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不利于新思想和新企业的出现。底特律,这座从19世纪末开始迅速走向繁荣的汽车城,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了约185万,曾是美国最大的城市,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底特律以71万的人口位列全美第18大城市,人口的锐减印证了底特律的衰落。拥有单一的支柱型产业和大型的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生产资源的高度集约化对城市的快速发展也许是有效的,但它们扼杀了鼓励成长的多元化和竞争机制,而这恰恰是城市长远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相比较而言,拥有数量更多、规模更小、专长各异的企业,并且产业类型更加齐全的城市,更有利于产生跨领域思想融合的创新成果,城市活力也更加充沛,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的功能逐渐趋于完善。

  功能完善是城市应有的基本标准,教育、医疗、生活服务、公共政策都是衡量的指标。城市和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就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相应地提高,这也为学校拥有高水平师资以保证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就像是家庭在城市中选择住所时通常会考虑是否有利于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一样,城市的教育水平可以成为吸引高素质人才前来的砝码,而这些人又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教育类似,城市的医疗水平对人们也是吸引力的,而且也是一种互利关系。如果城市中心区实现高密度化发展,那么高层公寓中狭小的厨房和餐厅让人会选择更多地外出就餐,也会引发人们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需求。这既为城市增加了经济收入的来源,也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向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的目标进行改善。这一改善会让公共活动变得更有趣味,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会把城市居民从封闭的私人空间里拉到公共空间,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北方城市排行,人际互动性的增加让人们可以结交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也更容易找到精神和情感的归属城市短视频素材。香港就是令人兴奋的街道生活与高丛入云的建筑相得益彰、完美结合的范例。城市功能的实现需要很好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来保障。政策应该致力于让每一个人都富裕和强大起来,而非限制人们生活在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过着某一种生活,而是让人们能够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精英人才是流动的,他们会选择适合的地方工作、生活和消费。他们当中一定会有人愿意关注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那些看似棘手的问题的办法。城市对移民是有利的,移民对城市也是有利的。比如美国就是在庞大的移民群体身上获取了巨大的好处。因此,理想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对不同人群都具有包容性的、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空间。

  存在贫富差距是城市的必然现象,但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处于两极的富豪与贫民通常只是少部分人,中产阶级才是城市的主要群体城市街景短视频,所以将城市发展定位在平民化的层次是比较妥帖的。城市不能搞成精品店城市短视频素材,去迎合一部分人奢靡生活的需要,这是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应该鼓励的。尽管城市发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但这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追求上,人们精神上的富足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深入人心才是城市文明的最终成果。城市也不能当作工具和舞台,成为贫困人口狂热地追求翻身解放的战场,这样的城市是不安定的。不是城市制造了贫困,而是城市可能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的前景吸引了贫困人口。城市对于贫困问题的改善措施越得力,往往就越会吸引更多的贫困人口。如果政府只在城市里提供优惠的公共服务北方城市排行,而没有扩展到农村地区,那么这些服务就会吸引更多的贫困人口涌向城市,因此治理城市贫困不能只聚焦于城市,而要将更具实效和更有力度的政策扩展到农村地区。评价一个地区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贫困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做出的成绩。贫困人口对城市并非坏事,至少说明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是被看好的。另外,贫困人口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企业在这座城市投资的重要因素。城市应该是一个多样化的雇主组合所共同形成的良性循环,它依靠大量的潜在雇员来吸引雇主,同时依靠大量潜在的雇主来吸引雇员,再让他们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系。只要是创造了友好的环境和体面的生活质量,这种循环就会成为城市发展动力的源泉。最好的城市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它为白手起家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们会成为激励更多的人努力奋斗的榜样,并使城市精神更加积极和丰盈。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在城市精神的建构中,要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尊重人的价值和地位、关注人的情感诉求,使人活得更加美好、幸福,最终使城市与居民能够互利,并且共同发展。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改变未来世界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性质,城市带给人们直接交流的便利性的优势也将不再重要,其实不然。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为我们独立学习某些东西提供了方便,但它并没有消除面对面交流所带给人们的各种好处,因为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只有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相互配合才会发挥最大的作用。人类主要通过其他人提供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等线索来学习,而只有面对面的方式才会让学习更加深入和彻底。按技术能力来说,硅谷应该是世界上最有可能实现远程办公的地方,但它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尽量少的土地面积建造了大规模的高层写字楼和公寓把许多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才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带来信任、慷慨和合作,而网络空间里的交流永远无法与现实生活中与人分享一顿美食、一个微笑和一个拥抱相提并论。电子方式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补充而非彼此替代关系。电子检索不能代替人成为智力活动的中心,最为重要的交流参与者仍然是人,而城市会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观察、倾听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并且让这种方便产生更多的价值。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就城市而言,失败似乎是相似的,成功却各有不同。城市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其发展及成功没有统一的模式,成功的原因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无论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如何的不同,任何一座城市都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似乎无影无形,但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却又让人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得到,并吸引许多心怀梦想的人奔赴或留驻。而且所有成功的城市的确也有一些共同点,即彼此相关的人类群体在此共同生活并创造可供分享的价值。这既是城市的本质意义所在,也应该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张振鹏: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博士,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文化智库联盟理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专家兼秘书处负责人。

城市资源北方城市排行城市短视频素材城市街景短视频

2023-05-30Aix XinLe0

北方城市排行城市短视频素材城市街景短视频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历史中的必经过程,体现着人类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选择的动态变化…

城市资源城市的雅称城市的作用是什么资源包括哪六大资源

2023-05-30Aix XinLe0

城市的雅称城市的作用是什么资源包括哪六大资源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资源包括哪六大资源,功能分区城市的雅称资源包括哪六大资源,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城市的作用是什么,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城市资源资源的概念和含义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2023-05-30Aix XinLe0

资源的概念和含义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据统计,世界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城市里…

城市资源资源包包括哪些内容城市街景短视频

2023-05-30Aix XinLe0

资源包包括哪些内容城市街景短视频  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我国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报告出炉…

城市资源政策资源有哪些全球资源型城市

2023-05-30Aix XinLe0

政策资源有哪些全球资源型城市  之前已经在公众号里面完完整整的更新过中古、西方、绿规和植物的笔记和填空题了,从DAY1一直到DAY150需要的同学可以在  1政策资源有哪些、城市:“城”是防御功能的概念;“市”是贸易、交换功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