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永远的维吾尔,撒旦礼族“妈妈” 我是她永远的巴郎
“‘妈妈’,我给您带了血压计和一箱常用药,一定要常常量血压。”11月3日,自治区林业厅住乌什县依麻木镇托普浪吉然村工作组干部吴圣华回到了位于托普浪吉然村的另一个“家”——古丽尼沙汗“妈妈”家。
自从今年2月结束住村返回乌鲁木齐市,这已经是吴圣华第三次回“家”了。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是带着妈妈、爱人和孩子一起来的,“想让妈妈和妻儿都来认个亲”。
古丽尼沙汗见到了“儿子”吴圣华和他的家人,,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屋里拉,又是递苹果又是拿葡萄,然后又张罗着给远道而来的亲人做葫芦瓜包子。
借助手势,“母子”俩一边剁馅一边唠着家常。只懂一点维吾尔语的吴圣华和古丽尼沙汗“妈妈”聊得甚是开心。
“前段时间我打电话给古丽尼沙汗‘妈妈’,她没有接上,最后联系工作组才知道她因为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我当时挺着急,就想过来看她,带她到乌鲁木齐做个全面体检。”吴圣华说。
但是,当时正值核桃成熟季节,古丽尼沙汗出院后忙着收成没有成行,推着推着就到了现在。
吴圣华与古丽尼沙汗的“母子情”还得从2015年说起。当年3月,吴圣华作为自治区林业厅第二批住村干部,来到了托普浪吉然村。69岁的古丽尼沙汗是村里的孤寡老人,经常帮着工作组种菜;吴圣华每次到了古丽尼沙汗家里,挑水、打扫院子忙个不停。
古丽尼沙汗的家远离村民集中定居点,且与道路隔着一条1.5米深的排碱渠,一块简易的小木板横在排碱渠上以供出行,有些危险。吴圣华看到后,向工作组建议在排碱渠上修建简易桥,解决古丽尼沙汗的出行难题。买涵管、找挖掘机、联系施工方……桥很快就修好了。
一天,吴圣华和往常一样,来到古丽尼沙汗家里,和老人唠家常,帮着干点活儿。闲聊中,老人郑重地说:“你就像我的巴郎一样,我想认你做干儿子,我早就给你取好了维吾尔族名字——吾斯曼江。”
吴圣华非常高兴,欣然答应。新身份让吴圣华在村里有了更强的存在感,他和古丽尼沙汗“妈妈”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让古丽尼沙汗“妈妈”安享晚年的念头在吴圣华心里越来越强烈。经过商量讨论,吴圣华和其他工作组成员在古丽尼沙汗家的后院挖了个鱼塘教会她养鱼,又给她买来三十多只鸡苗和鸭苗……
“我和古丽尼沙汗‘妈妈’约好了,她以后的生活我会尽全力照顾好,我们的‘母子情’不会因为我离开村里而割断。她是我永远的维吾尔族‘妈妈’,我是她永远的巴郎。”吴圣华说。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这项调查研究涉及15521位男性,由健康专家通过标准程序测量他们的尺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