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形容城市建设的成语
广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不足250万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87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 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00元分别提升至城市居民的6.8万元和农村居民的3.1万元
广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不足250万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870多万常住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
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00元分别提升至城市居民的6.8万元和农村居民的3.1万元。
1936年共有3218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金属加工、化学加工、建筑材料、橡胶、纺织、肥皂等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3.43亿元(1952年不变价计算)。
粤汉铁路1936年建成,公路连接省内和赣湘桂闽等临省,创办民航事业,商业随之发展,市场活跃,兴建和扩建一批旅馆、酒楼、茶楼、商店、戏院等,形成惠爱路、上下九路和西壕口3个商业区。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遭到轰炸并于1938年被日军占领,连年战乱导致广州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停滞不前,生产萎缩,市场萧条,民不聊生,工厂减少至987家。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金融紊乱,物价暴涨,民族工业备受摧残,生产无法维持,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36年下降25%,44.7%的工厂歇业停工、32.4%的工厂半停工,失业者达25万余人,几乎占全市人口的1/5。
新中国成立时,广州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98亿元,人均GDP为121元。
产业结构基本“三分天下”,GDP中第一、二、三产业占比为27.37∶33.02∶39.61。产业发展弱小,农业增加值0.82亿元;工业增加值仅0.96亿元,工业化程度低;商品短缺、种类单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77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近半的村未通汽车。科教文卫衰败,普通小学、中学在校生不足19万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仅0.5万人,医院床位不足3500张。人民就业困难、生活贫困,1949年末社会从业人员仅99.2万人,1949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超过200元。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上逐步巩固的同时,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形容城市建设的成语。
1957年,全市GDP突破10亿元,达到1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3.4倍,1950-1957年年均增长16.6%;人均GDP增加到 340元;农业增加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61亿元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比1949年分别增长1.9倍和5.2倍。
“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但此后并没有一帆风顺。1958-1962年全国风行以“”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为首的各种斗争,又遭遇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撕毁合同,经济发展再遭停滞,1962年广州GDP仅比1957年增加1.3亿元。随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广州全面贯彻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重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62-1966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6%,人均GDP增至526元。。
1978年,全市GDP为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与1949年相比增长13倍,年均增长9.2%,人均GDP为907元,年均增长6.8%。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广州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徘徊,但1958-1978年20年间工业化发展成就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67∶58.59∶29.74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工业占比大幅上升,农业占比快速下降,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步工业化。
1979年—1991年是广州改革开放起航阶段。这一阶段,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区,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探索。1979年开始广州即着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建立各种承包制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8.3%。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2—1984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
从流通领域打开传统体制的缺口,在生活品领域,1978年底就率先开放水产品市场,打破长期以来所有商品由政府指令性定价的格局,逐渐带动蔬菜、生猪等其他农副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在工业品领域从1980年起逐步放开小百货、小五金等小商铺价格,至1984年日用工业品价格全部放开,198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亿元,比1979年增长1.6倍。
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制定相应的劳动就业政策,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全市个体工商户从1979年的5022户,发展到1990年底的9.53万户,增加近18倍,从业人员达15.12万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至1990年已有2905户。这一时期广州经济突飞猛进形容城市建设的成语,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居第八位,低于京、津、沪,也低于沈阳和武汉等市。
1989年,广州跃居全国第三大城市经济体,仅次于上海和北京。1991年全市GDP为386.67亿元,1979-1991年GDP年均增长12.5%形容城市建设的成语,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当时全国经济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增至5956元形容城市建设的成语,1979-1991年年均增长12.5%。GDP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29:46.53:46.18,呈现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之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124和1736元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居全国前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广州很快成为全国“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
1992-2012年是广州改革开放加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1992年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为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广州市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台一系列改革开放文件,包括扩大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等,加快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制药厂繁忙的生产线年,广州GDP突破千亿元,达1260.31亿元,1999年突破2000亿元,2002年突破3000亿元,2004年突破4000亿元,从2005年开始每年上升一个千亿级台阶,至2010年,广州GDP突破1万亿元,随后每年增加超千亿元,至2012年达1.37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继续稳居第3位形容城市建设的成语。
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1991年,对外开放规模很小,进出口、出口额分别仅为53.82和29.42亿美元。1993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目标与任务后,外资准入领域逐步扩大,投资环境稳步改善,引进外资力度不断加大,广州开放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2012年,广州进出口总额增至1171.6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89.15亿美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0.8倍和19.0倍。全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由1991年的2.59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45.75亿美元。
目前广州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交通枢纽及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海港、空港、铁路港、信息港能级越来越强。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
。广州港航线多个港口,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4、第5位。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2020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跃居全球第1位。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位、世界前五。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首超2900家,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三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十三五”年均增速超过13%。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仍守住65%以上的关口,“十三五”年均增长7.7%。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1500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9.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78万亿元、余额5.44万亿元,在国内大城市中均居第4位;全市保费收入1495.62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三位。重要的国家级金融战略平台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
创业活力被不断激发,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20年末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69.67万户、企业158.43万户,“四上”企业32058万户,创历史新高。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26家、总数达309家;“十三五”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28.3亿美元,比“十二五”增长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