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 芒福德城市建设有几个方面
今天继续分享陆铭老师的《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今天继续分享陆铭老师的《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陆铭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本书中,作者主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当代城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道理:一方面,城市发展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特别是通过“人力资本外部性”的途径,而这在个人层面最终将体现为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才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大规模的城市才能提供特别专业化的工作岗位。
现代经济里,越是富有的国家,知识(包括技术城市建设有几个方面、信息和创意)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和别人的交往来传播知识。
越是发达的国家,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越高。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愿意居住在大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核心区。这样,既能满足在工作中需要的信息交流,也能满足收入水平提高了以后对于生活品质和多样性的需要。
中小城镇的发展以大城市的发展为基础,并受其辐射功能的带动。如果违背市场经济的规律,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结果是小城市也发展不好。
作者的研究发现,城市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其中城市扩张的就业增加效应对于较低技能水平的劳动力更大。
高密度且有很多小马路的城市往往在社区有更完善的商业配套和服务,人们没有太多开车出行的需求,可以减少城市的通勤压力城市发展史 芒福德。相比之下城市建设有几个方面,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不能满足居民对于消费型服务业的需求,结果是,住在这样的社区,需要经常开车去较远的地方消费,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消费型)服务业。相对来说,较高技能的劳动者更多地集中在金融城市建设有几个方面、贸易、咨询这样的生产型服务业里,而较低技能的劳动力相对来说更多工作于生活型服务业。
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的,原因有三。其一,劳动分工。其二,人力资本外部性。其三,消费的外部性。
作者团队的数据分析显示,恰恰是因为高技能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中带动了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总体上来说,更大的城市中从事体力型服务业的劳动者比重更高。
对低技能劳动者数量的限制城市发展史 芒福德,将减少体力型服务业的劳动供给,其结果就是此类服务价格上涨。进一步的结果就是,此类服务的需求相应下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高技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下降。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其收入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也高,如果一个城市的服务价格贵,这样的城市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从长期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的背景下,恰恰是这样有利于缓解城市病的投资才是拉动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